六一|王先霈教授送给2019届毕业生的“毕业课”
毕业大合照已经拍完
2019届毕业生即将毕业
在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之前
师长们还有许多话想跟大家嘱咐
5月30日下午
我校文学院王先霈教授
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给2019届毕业生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毕业课”
王先霈教授为2019届毕业生讲授“毕业课”
本次毕业课的主题为“行远思恩”
王先霈教授从三个方面表达了
对毕业生真诚的祝福以及
对毕业生即将开始未来新生活的关切和祝愿
毕业生们即将步入一个新的环境。了解、熟悉新环境,融入新的集体,被新的群体接纳,尽快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大家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他强调
做人应当自尊、自爱、自律
要按照自己理性的价值观有意识有目的地生活
做立志要做的事
做自己想做的人
做有原则、对自我负责的人
大家要有亲和力,但并不是处处迁就别人,在原则问题上要始终保持一种方正感,这才是真正的自尊。
他建议
在步入社会后
毕业生们要认清工作岗位的需要
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板
随时准备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积极应对单位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要相信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只要踏踏实实去做
都可能做出大的业绩和成果
同学们赶上的时代比我们当时好很多,有许多机遇和挑战,我想今后会不断传来同学们的捷报,我也期待大家的好消息。
以下是王先霈教授的演讲全文
文学院2019届的同学们,大家好!
文学院的领导给我机会参加今天的活动,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学业,欢送各位走出校门,踏上人生新的阶段。各位二十多年来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导培养,现在要反哺家庭,反哺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成为社会的栋梁,这是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
院领导要我在这里讲几句话。在此之前,学校的领导、学院的领导已经讲过了,辅导员、任课老师已经讲过了,我去年也曾经给2018届的同学讲过,现在,哪里还能讲出什么新的意思?要说讲课,我越来越感觉到有许多新的课程需要学习,向在岗的老师们学习,向各位同学学习。下面,不过是用难有新意的唠叨,来表达真诚的惜别之情和对各位的关切与祝福。
走上新的岗位,第一件事是了解、熟悉新的环境,融入新的集体,被新的群体接纳,受到同事的欢迎,自己也在适应新生活的同时产生愉悦感、成就感。建立良好的新的人际关系,是发挥自己的才能、工作取得大的成绩、实现人生价值的很重要的条件。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人比较外向,见面熟;有的人内向,羞于、怯于主动与人接近。这是不容易短期内改变的。但是,无论如何,不论你的性格是怎样的,现在都要考虑怎样在新的环境里被新的同伴们尽快地、如实地了解、理解,争取被大家,至少是被大多数人所信任、欢迎,乐于与你合作共事。
历来,细心的人去到新环境,大都会仔细观察,谨言慎行。林黛玉是一个孤高之人,甚至有些自我封闭,但她母亲去世,她到京城投靠外祖母,《红楼梦》写她还在去贾府的路上,就已经“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八个字同学们可以借鉴。她进了贾府,对介绍给她的每一个人细细观察,认真揣摩,连各房的丫头也一一打量。她在扬州家里,刚吃过饭不能马上吃茶,贾府却是饭后立即有丫头捧上茶来。她接下茶漱了口。她认定,“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入乡随俗,比较容易给别人好感。
这还只是一般地走入新环境、新群体,深层次的交往需要更深的精神性的东西。我更想说的是,在新环境里,首先学会倾听,用心去聆听别人,观察别人,对别人有理解之同情。你要别人了解你,理解你,关心你,你先要努力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关心别人。富有同情心,肯设身处地为他人想。
我们是学文学的,文学家最需要体验能力,也就是进入他人心理的能力。多数同学将要做教师,教师最需要移情能力;缺乏移情能力,不能成为好的教师。我相信,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毕业生,都能成为善解人意的人,有很强移情能力的人。老师对于学生,不仅是管理、管教,首先要真正体贴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任何心理变化。有的学生最近怎么突然厌学了?是不是他家里父母有什么困难?学习上遇到什么障碍?所以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小学的老师,都要有很强大移情能力。
在心理学上,移情有好几种,有利普斯的审美移情,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中的移情,也就是所谓“布留尔移情”。我这里说的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移情。这种移情就是了解他人的心理,了解他人的情绪、需要和感受的能力,就是将我心比你心,设身处地进入他人心理世界的能力。移情是一个信息的获取、传递的过程,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其他人的需要,继而较容易采取亲社会的行为,比如帮助和分享;拒绝、抵制疏离社会或反社会的行为,比如躲避、侵犯、排斥等等。罗杰斯在《与人交往》一文里说:
我很欣赏听人谈话,当然,我的意思是指能够真正地理解对方。不仅听懂对方的言语,而且要理解对方的思想,体会他的语气所传达的感情,明白他个人的意思,甚至说话人自己都没有明确意识到的其他含义。……我学会这样自问:我能听见对方内心世界的形态吗?我能对他的话产生共鸣吗?能在我自己的心中形成来回振荡的回声吗?
在我的心目中,那种积极创造的、敏感准确的、富有感情而不带任何褒贬的倾听和理解,在人们的交往关系中是多么重要。
他说的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移情,这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情感传递,而涉及对于他人的理解、尊重,涉及有关人际关系的新理念。
在我们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之前,梁惠王就被孟子所打动。他说:“《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焉。”这正是罗杰斯所向往的:对象自身都没有意识到的,却被倾听者捕捉到了。
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霍尔斯多麦尔》,写的是一匹老马。他和屠格涅夫在波良纳散步时介绍这篇小说的内容,屠格涅夫惊讶地说:“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您一定曾经是一匹马,不然怎么会写得这样逼真生动呢!”托尔斯泰是以他博大的人道主义的胸怀,对历尽艰辛,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不得不背负已经承受不了的重负的劳苦者的深刻同情,以他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来写这匹老马的。他也是以这样的深刻同情来写安娜·卡列尼娜和玛丝洛娃的,所以他成为俄罗斯伟大的作家。
我们观察新的同事、新的环境里的群体,不应该是从对我有利无利、有用无用的角度,而是以自己的道德标准、自己的价值尺度客观地去了解。我们追求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纯洁的光明磊落、志同道合的关系,是同心协力干事业的关系,是相互鼓励也相互规劝,一起不断地自我完善的关系。《论语》里说“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就是说合群然而有原则。当前的社会,有些地方存在不正之风,腐败分子总是要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对这个要高度警惕。
文学院为每位毕业生赠送了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一本由王先霈教授所著的《文学理论学科地图》。图为王先霈教授给毕业生签名。(周家名 摄)
所以我说的融入新的集体,说的是做人要有亲和力,接着要和各位说第二点,要自尊、自爱,做人要有方正感。比如说,今年雨水很好,校园里枇杷长得很好,就去摘几个枇杷吃吧,那么,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个人是叫不动的,他不会跟你一起去。如果你被认为是这样的“叫不动”的人,那你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你是一个有方正感的人。你是一个好说话的人、好合作的人,但是也是一个有自己信念和原则的人。最近栀子花开得很好,我们摘几朵花放在宿舍?就是这样的小事,他也不会做,因为不符合他做人的原则,何况是其他的大事。
在新的环境里我们要别人接纳我们,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但同时我们又要是一个有自己理想和信念的人,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我们平常往往听到说,“不要太把自己当一回事”。 有的人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儿了——我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的,我家族里曾经有什么大人物,等等。这样的人别人不愿意接近。我们学校有位老学者,也是老领导,经常在食堂里排队买饭。排在他前面的,可能是在电脑城工作的小伙子、小姑娘,是附小放学的学生,是学校里做保洁的阿姨。他是老前辈,规规矩矩在那里排队。每次看着,我就有一种崇高感。我们现在看一些老照片,周恩来总理跟文艺界人士照相,大部分时候他都站在在边上。不论从哪一条说,他都应该站在中间,可是他站在旁边的时候比较多。
我们刚才说有的时候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同时有些时候不要太不把自己当回事。老子的《道德经》第72章里说,“圣人自爱不自贵”。这句话非常深刻,提升到了伦理学、哲学的高度。没有架子,平等对待各种人,是“不自贵”;不该做的事,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个别的领导、师长叫你做,那也不能做,是“自爱”。“自爱”就是做一个有原则的人,有品格的人,爱惜自己的声誉,爱惜自己人格!同学们在新环境里要保持自尊。现在这个社会有复杂的一面,有风气不正的东西,我们要洁身自好,不要为了自己出名或者自己的利益、升迁而去勾结一批人,排挤一批人,不要去参与这样一类事情。
自尊就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自尊是人际关系的监控者,只有自尊的人才有可能被他人尊重,没有自尊也就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在腐败分子的小圈子中,在各种风气不正的地方,多数人的尊严是不被重视的,是得不到充分保障的。人有了自尊,就会减少被他人排斥的可能,就会增大被群体接纳的可能。自尊,从本质上说,就是按照自己理性的价值观有意识有目的地生活,做立志要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有原则、自我负责的人,既不企图操纵别人也不将自己归属于他人,能自律,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自尊的人,在不得已言行与自己的人生原则发生矛盾的时候,会产生耻辱感、痛苦感。
我想在这里略略谈谈有的研究者说到的“理想自尊和现实自尊”。每个人本来都本能地要维护自尊,理想的情况是正当的尊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而在现实社会里,个人的自尊有时可能受到别人忽略,甚至是打击。文学史上很多名篇表现的就是理想自尊与现实自尊的矛盾。杜甫早年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那是非常自负的。现实中他却又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不就是自尊遭到践踏的痛苦吗?这里表达的不就是上面说的耻辱感、痛苦感吗?从司马迁到蒲松龄,无数作家表达过类似的耻辱和痛苦。当我们的自尊在现实中受到某种触犯的时候,如何对待处理,这是考验我们的人格,也是考验我们的智慧的时候。以内源动力为主的自尊,不容易被击倒。相信自己的善良,相信自己的正直,相信自己的基本能力,有长远的人生目标,在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可以做保持自尊的强人。韩信曾经面对胯下之辱,如果韩信当时发火把那个小流氓小混混杀了,那中国古代历史上就少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了。过于看重外在评价,缺乏自尊又缺乏自信的人往往脆弱、懦弱,而同时又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具有攻击性。大家是否知道有一个马加爵?他当时是某知名大学的学生,中学时获得过全国物理奥赛二等奖,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仅仅因为同班、同宿舍的好友怀疑他打麻将作弊,他就连续杀死四名同学。这是隐藏在过度自尊外表下的极度自卑,性格严重畸形。自尊而又尊重他人,放长眼光,付出扎实的功夫,积以时日,都有可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现在社会上相当范围里,还存在一些歧视,比如家庭出身歧视,某些人以世家子弟自我炫耀,官二代、富二代,瞧不起平民出身的。这是十分浅薄的,是一股歪风。又比如第一学历歧视,对本科所读学校所居名次的重视强调到了荒唐的程度。我建议同学们,你们与新的同事相处,千万不可以在第一学历为二本三本的学校的同事面前趾高气扬,同时也不要在第一学历为排名前五前十的学校的同事面前气短,对所有人都平等相待。第一学历不见得就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我们学校的张舜徽先生自学成才,没有正规的学历,钱穆先生中学没有毕业,他们都成为名教授、大学者。钱穆先生高中没有毕业,家里没有钱,实在太穷了,只好提前去教中学。他写了《刘向刘歆父子年谱》,就凭这一篇文章,顾颉刚先生推荐他做了燕京大学教授,后来转到做北京大学教授。比尔·盖茨的合伙人保罗·艾伦,SAT考试成绩是满分,可以上任何一所他愿意上的大学,他却选择了华盛顿州立大学。还有一个韦尔奇,美国通用公司的董事长,当初想去好学校,但考试时发挥不好。他的同班同学、要好朋友考上名校,他考上的是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他很沮丧。他母亲教训他说: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就教不了你吗?!这一句话把他说醒了。他说幸亏当时没有去上哈佛,因为他从小个子小,说话结巴,有自卑感。如果他去了哈佛,或者去了耶鲁,这种自卑感很难去掉。在州立大学,老师特别看重他,他成为那里拔尖的人,后来读研究生,最后被称为“世界第一CEO”,把通用公司从衰败推向辉煌,是十分了不起的管理人才。
走上新的岗位,另一件事是如何规划人生,力争做出大的业绩。人们往往会想,这不仅取决于本人,还要、更要取决于机遇——首先是能获得怎样的工作机会。到新的单位,分配给你的工作是否合意?人们都希望从事理想的工作,也有权尽量选择中意的岗位,但是,也不能不准备接受不那么中意的岗位。分配什么岗位呢?教高中是不是一定就高,教初中一定就差一些?这个很难讲。幼儿园教师中也会出大专家,幼儿教育是个很尖端的问题。当然我们前面提到,同学们有选择工作的权利,可以提出要求,也应该自己去争取。但是,岗位安排好了,就老实去做,什么工作都可能出大业绩,什么工作都可能是大的成就,你老老实实做,好好去做。现在基础教育需要研究的东西很多,大有作为。拿大学里的学术工作来说,提出新的学说,建立新的体系,是第一等的工作;文献整理,资料的收集校勘整理,常常被认为是第二等的工作。我很信服汤用彤先生说的:第二等的天资,老老实实做第二等的工作(如史料考证)而不挂上什么流派的牌号,可能产生第一等的成果。如果第二等的天资,做第一等的工作(如建立体系),很可能连三流的成果也出不来。沈从文先生20世纪50年代以后不写小说了,做文物工作。他多次做解说员,埋头全新的领域,写出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现在看来,他的成就比他同龄的许多继续文学创作的作家不是更小,而是更大,更经得起时间的冲击淘洗。现代社会,与我年轻时很不一样,一个人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终生不变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热门的专业变为冷门,热门的岗位变成无人愿意问津,是常见的。每个人随时要准备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到新岗位首先是做好分配给你的事,积累经验,需要转岗时很快地适应。
同学们,大家满怀着惜别之情,更怀着热烈的期望,就要告别桂子山了。希望不断地听到你们传来喜报、捷报,祝你们创造出令母校骄傲的业绩。
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华师热搜又被女排抢了,兄弟们争口气啊!
@华师,做完这30件事我们再和你好好告别!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罗子莹
文字整理:杨朝清 刘长静
摄影:高梦薇
供稿:文学院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已经王先霈教授订正
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